2009/12/31

我的家在新界東北一角

1984年進中大,因家在港島南區,有足夠分數入住宿舍,從那時起,便做了十多年新界人。大一、大二住在學思樓,一個住廉租屋睡碌架床的小女孩,一天高中,進住水秀山明的大學校園,雙人房有三尺單人床,窗前有書檯書架,是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感受到努力讀書真的可以改變生活環境。

大二下半年,由初戀發展到熱戀,便搬到當時男友進住的大埔尾村九號,房東太太是個客家亞婆,一個人住樓下,樓上有三間房和一個板間雜物房,住了兩個男生,我租了剩下那間是最小的,不到一百尺,且在通上天台的樓梯低,但卻是一生人中第一次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房間。後來另一間房的學長搬走了,我換到他的房間。直至畢業,與初戀男友因了解而分開,都是住在那裡。

一條長長的斜路,走上大埔道,再走二十分鐘便回到學校大門,走上新亞書院,又是十分鐘,冬日回學校一趟,也會全身冒汗,久而久之,便養成了走堂的習慣,回想起來,總覺後悔。

畢業後不久,碰巧姊要從大埔南華莆的村屋遷走,我便續租了那間金字頂青磚屋,屋內木構複式間格,上下層共八百多尺,屋內書檯、書架、茶几、床袈有的是姊留下的,有的自己造的,但全都是用木板釘砌出來的,初出茅廬,生活便是如此簡約。屋子門前可泊車可燒烤,間中招呼新知舊雨,幾番明戀暗戀都在這裡誕生和消失。那時候,數千元工資,卻買了一套近萬元的音響組合,一回家便放音樂;雖只有一部14吋單制式電視,租回來的NTSC制式影碟會變成黑白畫面,但即使在孑然一身的日子,一樣過得很浪漫,因為有一個自己一手一腳經營出來的家。

這間屋,一住便住了好幾年,由千多元月租加至三千多元。那個時候,媽媽勸我買樓,我卻一直捨不得這間充滿快樂和悲傷的破爛小屋,一個完完全全由自己建立和擁有的家。直到1996年底要進學堂受訓半年,業主又要收回維修,這才退了租,暫別大埔。

同年,媽媽抽居屋抽了十多年,終於抽中了,一家由華富邨搬到將軍澳。未幾,我遇上了今天的夫君,共賦同居去了,十年後,居屋也賣了。對我們一家來說,十年來,大家在那裡來來往往,長住短居,居者有其屋,卻不是家。

進住盧先生的家,從佔用盧先生騰出的兩個抽櫃和半格衣櫃開始,十二年來,縱使我倆感情日增,但我郤從不未愛戀過屋內的一檯一椅、一磚一瓦,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有一個由我們一起建構的空間。

終於,機緣巧合,兩月前在粉嶺遇上這個小單位,在頂層30樓,建築面積696呎,實用面積501呎,窗外盡是綠悠悠田園和遠山。比鄰聯和墟,食店商店都是小本經營者多,店員和顧客用客家話對答十分常見,走在街上,感到很親切。

整個十一、二月,忙買傢私、收拾、搬運、清潔和佈置,全屋沒有裝飾,上手鬆的米白色乳膠漆仍很新淨,收樓後,夫婦二人抹了兩個半天,全屋光潔如新,累得腰也酸了,但終於可以感受到兩個人合作創造一個家的滿足。家裡添了幾件新傢私,其餘都是用過的,然而,新與舊放在一起,調和舒服,簡約經濟,省錢又環保。

昨日, 坐在廳中,看著收拾得七七八八的家,心血來潮,從封塵的CD堆中,撿了羅大佑的之乎者也,鹿港小鎮、戀曲1980、童年......一首跟著一首,感覺一如當年,終於,又在新界東北一角建一個真正的家。



窗外一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