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老友上載團年飯全家福到 Facebook。伯母是個福氣之人,十個仔女開枝散葉,一張全家福廿多人,個個笑容可掬,場面溫馨動人。
記得當年爸爸在香港仔經營的影樓剛開業時,每個月都賠本,守了很多個月,終於捱到新歲,當時很多漁民愛一家老少,到影樓照幀全家福,雖然當時照相機已不是很昂貴的東西,但對很多漁民來說,仍是高新科技,況且,新正頭上岸照全家褔,也算是個應節節目,尤其那年家裡添了新人口,便更要來個全家福更新版。爸爸就是靠這個月賺回些少現金週轉。那時候,一來便是十多二十人,排好輩份,又要照顧高矮,人多總要多拍幾張,以防當中有人眨眼或表情不佳。照完後,過幾天可以看相版,看完相版又得隔一兩星期才取相,幾幀黑白3吋乘5吋照片,加一張10吋乘12吋大相,便是過百元。過了一兩年,漸漸多人照彩色全家福,花費兩三百元,那時候也夠一家人吃很多餐飯,但捨得花這個錢的漁民家庭還是不少的。
又過了兩三年,彩色沖印漸漸普及,照相機也越來越容易操作,新年光顧照相館照全家福的人越來越少,爸爸乾脆歲晚收爐大吉。
也許是受爸爸老本行的薰陶,我們一家終年到晚,凡是過時過節和生日喜慶,常常都不忘來個全家福,由於我們家沒有培養第三梯隊,所以我們的全家福組合的更新版,平均年齡越來越大。而新版本,有時或因為三姊弟的另一半換了人、又或出缺,奇怪的是,廿多年來,我們的全家福,從來沒有超過七個人,我們三個竟然從未試過一起成雙照個全家福。
全家一起,開開心心來個大合照,然後放大裱入相框,擺放在廳中當眼處,過了些歲月,相或變黃變淡,相中各人衣著打扮變得老套,全家福,依然是家庭幸福的忠實記錄。
2010/03/02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5 則留言:
世伯開的影樓叫甚麼名字?我家沒有這種照全家福的傳統,但小時也會拍證件相,不知有沒有光顧過呢?
kitty
家父雖然讀得書少,起個招牌卻甚考究,中文叫「蒙太奇攝影室」,英文叫“Montage Studio",當年是香港仔唯一,大概也是全港少數用「哈蘇」 (Hasselblad) 影學生証件相的影樓,如果你還有保存當年玉照,我大有可能一看便能辨出是否敝號出品。
說起來,也應以七十年代的香港仔為背景,寫個劇本......香港仔漁市場、水陸居民聯合會、天后寶誕、香港仔舊大街、和 X X、漁光邨、雙喜樓、漁利泰、......當然還有蒙太奇攝影室......
關於70年代的香港仔,印象最深的是一整條街的露天街市,每星期五放學便跟同學「掃街」,碰正「走鬼」,便捧著那碟魚蛋豬皮企埋一邊繼續食,待小販回來便交番隻碟,當然這種從容是經歷練而來。呵。
是雙喜樓還是天喜樓?有國寶級的痰貫那間。
舊街有間民歌餐廳,都咪話唔中產。
漁利泰d 豬扖飯冇得頂。
真正要捐入山洞的謝記去過未?
其實我長大的鴨脷洲仲正,冇車。自細周街走,10歲前所有生活都在那裡,有間「明珠」戲院,試過跟大一點的地膽靜雞雞走入去,坐在銀幕下的地上睇霸王戲。
鴨脷洲本來是一個小山,跟家人上山,會採一些酸咪葉和某些紅色的果實吃,當時比較蠢,我家姊叫我食大紅花的蜜,吸一種叫牛奶花的液汁,照做。又冇事。佢話全靠佢我至咁大隻。在那裡見過好似鱷魚的4-5尺蜥蝪。
又有人養豬,但不多。劏雞的地方好似會招呼你坐下等下。諗起都有趣。
kitty
天喜比雙喜還要舊,還有一間叫鎮南,我係個度學識四和菜呢個詞彙。
我中學時時去公廁出面個檔碗仔翅魚肉,雖然是同學媽媽開,不過無優惠價。
我地鋪頭對面間香島戲院,我係呢度睇首輪大家樂。
香島兩旁都有影相鋪,一間叫雙喜,一間叫美姿華,我硬係覺得我老豆嘅出品水準高過人地。
點解講起舊時會咁興奮,唔通又老左......
老都無計,自然定律嘛,開心過咪得囉。
公廁外的碗仔翅果然是傳奇,不過咁耐都無幫襯過,嫌它的位置太耀眼了。南區blue blood 唔易做架。哈哈。
香島是每年新年老豆帶睇許氏兄弟賀歲片的地方,坐照等位架。
世伯間舖名有d 印象,幫襯過都唔奇,不過擒晚我係到摷相,竟然搵到「美姿華」個相袋啊,佢而家好似仲係到,仲係個果位置。
回憶總是美好吧。
kitty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