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30

可以做得好瀟灑

剛收到的九月份明月,載有陳太的專訪,竟有此情此境如斯湊巧的感覺。

回歸之日彼此所思所想,暫且不表。

談到當年去留,她說:

「要堅持自己的原則、理念和信念,尤其是我們公職人員,個人也要決定,選擇一個適當的時刻退下,可以做得好瀟灑。」

正巧今午擬好了一篇道別辭,準備明天以電郵發出:

「各位長官、各位同事:

明天是我在部門最後的一個工作天,在跟你們道別之餘,我要向你們說句謝謝,感激大家過去給我的關心、指導和鼓勵。

自1990年入職以來,在不同的崗位,我都遇上很好的上司和同事,這點是非常感恩的,十多年來,所見所聞所學,實在終身受益。

下月開始,我會繼續我的學業,完成在香港浸會大學的當代中國研究碩士學位課程。往後,我希望能夠在香港的監獄歷史研究方面下點功夫,把前輩同寅的努力,留傳青史,作為我對部門的回饋。這個小小的心願,誠賴大家在未來日子的指教和愛顧。

最後,我謹祝各位工作順心,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我覺得這是適當時候了。

陳太提及有段時期家境比較困難,她是自己供自己念大學的。我在大學一年級下學年,家庭的經濟出現突變,從那時起,也是自己供自己念大學的。大家都是甫畢業便在政府部門工作,雖然成就難與陳太並論,但走的時候,大家同樣瀟灑。像我這樣一個在廉租屋邨長大的孩子,到三十歲前仍是手停口停,自托了喬木後,吃喝玩樂有了照顧,也開始學懂理財,省下私己漸漸足以交學費買書簿。記得年初自娛謂John Tsang 每年少賺百幾萬還要天天上班,我少賺幾十萬卻甚麼也不用做了。不是很瀟灑嗎?

不同陳太的是,她六十多歲了,仍要見步行步,我剛過不惑之年,往後五年小計,十年大計都已心中有數了。

九七前,有位相士說我的成就可比陳方安生,當時當然一笑致之,沒想到,今夜竟忽然興起,和她來過比較比較。

2006/08/28

Free Knowledge =自由知識?免費知識?

internet上的訊息,無論是knowledge還是information,是免費的?是自由的?
作為訊息接收者、發放者、轉載者有沒有文責?
集體智慧的質素如何保證?
參與個體的誠信如何驗證?
個人的貢獻如何得到應有的尊重?

信報今天有半版紙寫Jimmy Wales,又用了八分一版報道這次中文維基年會,在資訊滿溢的年代,如何過慮和維護訊息的討論是很值得思考的。

我因為想在維基百科編輯colorbarfriends何仲詩的條目,所以也登記了成為維基人。

Jimmy Wales 在信報的訪問中說維基人的特質:
他們很熱心,也願意包容,寫的文章被別人修改也虛心接受;他們對維基百科的持續發展,更有極大貢獻。

在自由知識的年代,人人都可以參與輯輯百科全書,不是很inspiring 嗎?

2006/08/27

我參加了2006中文維基年會



很早便在網上登記出席一連兩天的2006中文維基年會,但只有今午才有空參加。Jimmy Wales也來了,本以為是很大型的會議,畢竟,這樣的民間活動,在香港還未是氣候。

聽了兩個有關維基的統計報告,跟著是一群維基人的lightning talk,最後一節是Free Knowledge論壇,整個下午也算充滿了問題和思考,大會完結後,大家在佈景布上簽名留念,記錄第一次中文維基年會的完結。

2006/08/23

blowing in the water

近日收到吧友題為blowing in the water 的電郵,相約出來吹水。 吹水兩字本已過癮,譯成blowing in the water,也實在妙。這麼多年來,連繫我們的,便是無數次不為任何目的吹水聚會。心中隨即哼起blowing in the wind...


覆郵後,順便加送幾句:

how many years must a friend become a idiot, before we call her a woman,

how many years must a idiot wait, before she got her money back,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ater,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ater...

一聚吧友都會明白這是有感而發。當日姊妹們抱著救急扶危之心,義無反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借給這位友人的數目都是五位數字,消災解困,我輩當為。轉眼兩年,如今,這位朋友已能夠抱著心愛的小狗去美容了,相信是從難關走過了,但是...再沒有和我們吹水了。

曾經告誡小友,遇上朋友商借周轉,有閒錢便幫忙一點,但借了出去便預了沒有收回的一天。

讓一切吹水,讓一切隨風。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ater,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2006/08/13

半月游走滬、寧、港

自4月份聽畢張老師的講授,開始我們的電郵聯絡,跟著見過兩次面,隨她訪問了兩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家。第一次訪問完畢,她說暑假有一個交流團,主要是香港、上海、南京三地念歷史和教育的學生一起學習和討論抗日時期的歷史,上海和南京的負責老師都是研究抗戰歷史的專家,我即時把報名表填妥交回。


第一天 - 原來是個娃娃團
7月30日清早在機場集合,未出發先擔心,一行20人,除了張老師、我和一個中五生,都是準老師了,卻像是青少年暑期康樂團,回來我告訴同事,一定要去家長日,看看孩子的老師是否也是個孩子。

帶著疑惑與盼望,到了上海。是夜集齊三地學生,原來三地孩子的成熟進度相若,一宿無話...可說。

第二天 - 還要再說多少遍
早上請來一位慰安婦親身講述,她激動來得有點純熟,不是不尊重,正是因為尊重,才有合理懷疑,她說她一直不想再提起,是她兒子鼓勵她要向外界說。過程完畢後,內地的老師給了她一個信封...。

第三天 - 終於到了多倫路
四行倉庫和摩西會堂-猶太難民紀念館,相信若不隨團,再到上海10次,還是不一定會去。那裡有謝晉元八百壯士的激烈,也有何鳳山舒特拉式的義舉,看畢後帶著略為沉重的心情打的到多倫路。
自從見過多倫現代美術館的報導後,便很想看看這個館是甚麼回事,賣門票的說當日只得一層有展覽,說不值門票,不過,他讓我買學生票,RMB5元,見識見識,很值很值。在裡面書店看到劉國松老師的書冊,很親切。
隨後在多倫路由街頭走到街尾,每間公館都拍了照,又是文人情意結。

第四天 - 百年老店與上海老站
上午到外灘,上海市檔案館很不錯。
我沒有隨團到城隍廟,走到福州路,兩旁都有很多保留下來的建築,又很多不同的書店,其中一間買的外版英文書,只是美金價錢的兩倍,但收錢員說這些不是特價書,加兩元辦會員咭再打88折,太興奮了。
逛完書店到百年老店吃了一客排骨年糕,才8塊,午飯後開始頭痛。
帶著頭痛走了整條衡山路,到了徐家匯,雖然越走越頭痛,還是了到老師介紹的上海老站,一個人過上海最後一夜,吃了三個冷盤、一個炒菜和一兩個甜品。吃,畢竟是要和朋友一起做的事。
一回學校宿舍,嘔吐大作,面上出了些紅疹,太便宜的午餐,太豐富的晚餐,加在一起,變成輕度食物中毒。

第五天 -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從上海到南京4小時車程,路上在消化幾天來的活動,老師安排的項目都是意義深遠,但同學的參與卻像可有可無地到此一遊,老師的風範和學生的表現竟不是因果關係,教育兩字,談何容易。
多個女孩都不想住安排好的學生宿舍,老師問我房間怎樣,我說像我出來賺了這麼多年錢的人也能夠接受的,也可以吧,老師說我很flexible。
下午兩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現身說法,老問題又來了,其實很怕用批判的心態聽別人的故事,這些悲情已重複了多少遍,還要重複多少...。

第六天 - 槳聲燈影和六朝金粉
早上走了多個南京大屠殺遣址,下午到南京航空烈士墓。步上墓碑時,有點被觸動。
老機師烈日當空在講當年時跡,女孩都在打傘撥扇。
晚上遊夫子廟秦淮河,只見槳聲燈影KFC和六朝金粉麥當奴。幸好有孔門第73代子孫搖著紙扇在江南貢院跟我們說科舉,是晚還有點雅趣。

第七天 - 闊別中山陵20年
當年大二上中山陵確是有想哭的感覺,20年後,不知是人大了或是人多了,感覺也淡了。是日雙休日,不少爺爺奶奶萬般呵護小孩在陵園嬉戲遊玩,也罷了,偏給我看到一個四、五歲小孩,一手拉著奶奶,一手拿著玩具機關槍向著棺柩掃射,我一個箭步上前阻止,但還有千千萬萬只生一個好、三代單存的孩子...。

第八天 - 英雄還須出少年
早上是上海南京行程的總結檢討,多個學生發言都甚有水平,也談到要老人重複口述是否人道、用甚麼態度將抗戰歷史傳給下一代…,真奇怪娃娃怎麼一下成熟起來。我技癢要訓人了,禁不著搶咪說了幾句:將來大家都是老師了,請大家多點思考尊重兩個字,集合時尊重別人的時間,聽講時尊重講者的感受。不禁想起小友們,我們總算一起努力過。

第九天 - 回到學堂
回到學堂倒數回到學堂,20個工作天。

第十天 - 資料搜集
學生到港,我要上班,但不忘思考和搜集資料。

第十一天 - 繼續資料搜集
學生西貢實地考察,我要上班,唯有在網上考察。

第十二天 - 仍然繼續資料搜集
學生到參觀博物館,我要上班,唯有參觀網上博物館。

第十三天 - 遲來的高潮
下班後立刻趕住開會,是夜學生討論激烈,主持討論的孔先生整晚都在說:各位同學各位同學,可是各位同學整晚都沒有靜下,一位同學說,這討論會其實應該在開始時舉行,此言甚是。

第十四天 - 香港有多少人關心抗戰歷史的教育
是日公開講座,但入座的都是活動相關人士,下次要情商瑪姬義助公關策劃。

第十五天 - 香港抗戰歷史重溫
帶著Tony一起來個香港抗戰歷史半天遊,他說在香港活了50年,第一次這樣去了解香港抗戰歷史,我也是一樣。


三地行程完畢正是香港重光記念日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