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施化難陀奧義書(翻譯初稿)

        大概在2015/16年,國際悉瓦南達瑜伽吠檀多中心(ISYVC),主管中國成都中心的Swami Sitaramananda ji 分派翻譯工作給我們,我接到的任務是翻譯“Sivananda Upanishad”一書,此書收錄了祖師施化難陀(Swami Sivananda)在1940-1950年代,親筆寫給門徒和信聚的書信,共二百多封。因為種種原因,一直耽擱到2017年中,我才開始把信件一篇一篇整理好,然後翻譯成中文,並由7月20日 - 2018年3月26日,以每天一譯為題,發佈在微信朋友圈。之後,又耽擱了多年,終在今年暑期,請到待上大學的年輕朋友鄭君琳幫忙,整理成文字檔案,剛好是108頁。檔案接到手後,又因為種種原因,直至前幾天,我才開始正式校閱。在過程中,借助了智譜清言之力,修正了部份之前一知半解的誤譯。因為希望配合在今天發給同門,以記念祖師生辰138的周年,相信翻譯文字仍有很多不妥善之處,有待修改。

與此同時,亦希望以此作為「瑜途行者:施化難陀著作翻譯計劃」的里程碑。有興趣參與翻譯計劃的朋友,歡迎隨時和我們聯絡。
內文錯漏之處,期待大家多多指正。


何仲詩
2025年9月8日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施化難陀奧義書_繁.pdf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6VxEKaEEPr7aX0ce7mx1qg?pwd=hme6 提取码: hme6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施化难陀奥义书_简.pdf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xlIsSIStSp1VS3hG92jCg?pwd=afnt 提取码: afnt

2021/01/01

跨年感恩: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師長,和感恩朋友

為響應老同學在群組發起的年終感恩分享活動,29-31日,一連三天,和面書朋友分享我的三個感恩: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師長。

 

1229日,年終三感恩之一:感恩天地

 落地喊三聲,好醜名生成,從小便常聽見,在過去幾十年,有些日子很相信,有些日子半信半疑,有些日子更信人定勝天。至近年思想偏近瑜伽哲學,深信因果法則,既有定律的依歸,也可因人的意念而修定。

因此,首先要感恩天地,由出生時辰計起,到當下一刻,給我的每一個安排。當中有如意的,有不如意的,但從讀書、就業、愛情、婚姻,到步入中老年退而不休的生活,每一個轉變,每一個抉擇,想信都是天地給了我最好的安排,感恩。


1230日,年終三感恩之二:感恩父母

 我和媽媽是在農曆同一天生日,她生肖屬鼠,今年是她的本命年,還在的話,八十五了。爸爸屬雞,比她大三歲。爸爸媽媽都是從小便沒有父親在身邊,和媽媽特別親近。小時候,我們每個周未的節目,就是去探望外婆和阿嫲。

爸媽從沒有要求我們讀書要考甚麼名次,但不能不合格。我在幼稚園高班上學期,考過一次全班第三,爸爸下班回來,帶我到書局買了一個筆盒。到了小學二年級和三年級,我成績表英默不及格,要見家長,媽媽兩次去見老師前,都打了我一頓。這也是我念到大學畢業,唯一一次考獲名次,和唯此兩次成績表有紅字。

從選擇中學到出來社會工作,爸媽都沒有左右過我的選擇。記得中三那年,覺得上學很沒趣,想轉讀夜校,白天出來工作,他們找了幾位工作得不錯的相熟哥哥姐姐,給我了解他們的工作。不過,後來還是把中學完成。後來考進中大,實是多得媽媽慧眼,覺到我畫畫有點兒天份,讓我去畫室學畫畫。後來就是憑著一點素描根底,進了藝術系。

爸媽中年一起經營家庭式小影樓,我們小學和中學生活,都是靠這影樓的收入。因為爸媽對出品很有要求,對客人有禮殷實,且取價相宜,所以經營得不錯。我們的童年,說不上富裕,但從沒有甚麼困乏。偶爾親友急需週轉,爸媽也樂於解困。這些他們都從沒跟我們說,但我們在無廳無房的廉租屋長大的一代,一家人一向就沒有甚麼秘密。

進大學後,爸爸便退休。他有次投資失誤,我從本來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變成要自理學費和生活。在大二那年,曾經一個月做五份兼職。那年,也是我書法寫個最好的一年,因為中西畫的準備和清理,費時甚多,寫書法就省時得多。爸爸從那時起,用餘下積蓄回中山老家建屋務農,沒想到,從此我們一家,在老家有了一座小別墅和大花園,有魚塘,有小溪。

三年多前,媽媽的骨灰撤在老家花園中央的一棵大樹周圍,爸爸說,將來他百年歸老後,他的骨灰撤在媽媽的骨灰之上便是了。

感恩爸爸媽媽,給我們開明自由的環境長大,言教身教,讓我們都在社會上,奉公守法,有餘力時,便給有需要的朋友盡一點力。感恩。


1231日,年終三感恩之三:感恩師長

對成長過程影響最大,除了父母,莫過於師長。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以至年過不惑重返校園,很慶幸,在每一所學校,都能遇上很好的老師,給我的啟迪,終身受益。

四歲入讀華康幼稚園,當時,家住華富邨華康樓,上學的路程,就是出門乘電梯下樓這麼容易。我念低班時,我姊念高班,我好喜歡她的班主任,感覺很親切,媽媽也常常稱讚她是個好老師。我就想高班也是她做我的班主任就好了,後來,真的是進了她教那班,她是幼稚園的主任,我們都稱她陳主任。陳主任上課挺嚴肅的,我對她由喜歡親近變得有點敬怕。但在幼稚之年,便遇上一位教學認真的啟蒙老師,實是與生俱來的福氣。

小學念華富邨寶血小學,一年級班主任劉袖群老師,是位外省人。那時候,無論男女老師,我們都叫先生,劉先生也教我們國語課,即中文課。記得第一次默書,默第一課,「山,高山,高高的山。」老師說念默,幼稚園時老師都是說背默,我從來沒聽過念默,以為老師叫我們亂默,就把「山,高山,高高的山」的次序亂默一通,結果,吃了人生第一個零雞包。劉老師的中文根底很好,也教我們尺牘,我相信我自小中文比較好,是幸得一年級時,就有一位很好的中文老師。這幾年中,印象最深的,還有陳秋霞老師、陳小樺老師和陳景漢老師,他們分別教過我中英數和當過我的班主任,都是十分關懷學生學業和操行的好老師。早兩年華富學邨寶血小學五十周年,學校慶祝活動,見到陳秋霞老師和陳景漢老師,十分壯健,談笑風生。雖然我不是那些特出優秀的學生,幾十年後,他們還依稀記得我,真的不容易。還要感謝的,就是我們下午校校長何美言修女,六年小學,一直很害怕何修女,那時覺得她的職責就是罵學生。直至畢業前,我們一班同學分成幾組,在禮堂圍成幾個大圓圈坐,她就逐組給我們勉勵,問我們將來打算做甚麼工作,我當時也沒有甚麼理想職業這種想法,就隨便說想當警察,她倒很認真回應了我。沒想到,後來我真的當了十多年紀律部隊。何修女已息勞歸主,感恩她為寶血小學同學們所付出的心力。

在小學時期,還要特別感謝吳永波老師。他開辦的補習班,可說是今天補習學校的先河。小五小六兩年,因得他輔助全科功課測驗考試,我的成績由中下變成中上。只是升中試一時失手,做不完試卷,他建議我不要把志願都填中西區的頂尖學校,又介紹了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給我。如是者,我便進了一間給了我很好美好回憶的中學。

因為有Facebook的原故,我們一代「聖記」人,在這十多年間,越聚越多人,老師和同學,都常在網上互相問候,互道近況。在聖士提反書院老師當中,我最懷念的是嚴以誠老師。他畢業於新亞書院,國學根底非常好,寫在黑板上的一手行草,雖有時要猜猜是甚麼字,但那股澟然之氣真的直透黑板。我會考中文取得A級成績,除了嚴老師,還要感謝中四中五教我中文的班主任唐秀玲老師,她的教學相對新式,大部份同學跟從她的方法,都能輕鬆自如應付公開試。

聖士提反書院有寄宿生和走讀生,一般寄宿生都來自較好條件的家庭,但我從沒有覺得有那位老師因學生家境不同而對待有異。如今畢業三十多年,當年的老師,如今在FackbookWhatsapp上常有往還的有Mrs. Priscilla Lo, Mrs. Rosita Louie, Mrs Cheung, Mr. Peter Mok Erastus Yu幾位老師,皆風采依然,愛護學生如昔。

預科在原校讀了兩個月A Level,實在沒法跟上,停學了。後來教了半年幼稚園,還是學得讀書好。當時有位朋友在台灣師範大學念美術系,我覺得很合我,便在珠海書院報讀了中六,希望容易一點往台灣升讀。那年中六,又有幸遇上一位很好的國文老師麥老師。老師教歐陽修那篇瀧崗阡表,說全篇精神就在「非敢緩也,蓋有待也」的「待」字,當年試卷,剛好就出了瀧崗阡表這一題,這個待字幫我在高考中文再次拿個A,這個A不但幫了我進香港中文大學,也幫了我日後處世做人的信念。遺憾是,畢業後一直沒有親自多謝麥老師。

大學四年,主修藝術系,系中各位老師,位位皆負盛名,系主任張義老師剛在去年過身,術科老師有劉國松老師、李潤桓老師和呂振光老師,史科老師有高美慶老師。這幾位老師都給了我在藝術學習方向上很好的指引,雖然,畢業至今三十多年,沒有好好作過一畫一字,但日常對藝術和美感的判斷力,實在是扎根於大學四年,師從這幾位難得的好老師。此外,副修哲學,有幸在大二跟從陳特老師上西方哲學史,大三跟從劉述先老師上宋明儒學,兩位老師對我在哲學基礎上的影響,實比我當時所覺得的深遠很多。

大學只拿到乙等二級畢業,當時要乙等一級才能夠報讀研究生。但人生,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發展。在年過不惑,竟可重回校園讀書,在香港浸會大學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在20052007年,修讀當代中國研究,接觸到歷史系的周佳榮老師、李金強老師、林啟彥老師、何劉詠聰老師、鍾寶賢老師和黃文江老師,社會學系的阮丹青老師和賴蘊寬老師、經濟系的陳慶年老師等等,每位老師皆把我帶進豁然開朗的學問大道。當中,當然是最要多謝黃文江老師,在我三年多的博士學習生涯的扶持和勉勵,讓我這個在屋邨幼稚園出身的中年婦人,可以順利戴上博士四方帽。

寫了這麼多,就只為感恩。感恩學習上遇上的每位老師。感恩。

 

年終三感恩,寫完好開心。新的一年,還是從感恩開始。

今回是:感恩朋友。

小時候很愛看粵語長片,尤其愛看武俠片,于素秋抱拳說「各路英雄,後會有期」那種俠骨柔情,深印在幼年的我心上。年稍長,愛看武俠小說,最能代入的角色,就是金庸先生筆下,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

長大懂事後,交朋結友,真的是各路英雄都有,但為國為民的心願,就因生性優悠,縱有天馬行空之想,甚少付諸實行。雖然如此,江湖救急,又或路見不平,在能力許可和安全情況下,略盡綿力,倒是經歷不少。因此,得了不少友誼,同時也失去不少朋友。以前,總覺錢財身外物,但多番因自己執著所謂對錯,好好一份友情,付諸流水,那種難受,真的一時三刻咽不下去。尤其過去兩年,有時忽然想起一些在Facebook上久未見面的朋友,原來已給對方unfriend了,忐忑難免。

幸而,去年初在印度靜修兩個多月,密集式學習《瑜伽經》,後又在過了個多月居易行簡的生活,忽然有日想通了,應以感恩為盾,祝福為矛,處理一切人事往還。自此,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感恩和祝福。漸漸,心中忐忑漸散。雖與聖人修為仍是相距千里,但經過不斷練習,各路朋友,一視同仁,一一祝福。江湖上,都是朋友,沒有敵人。武俠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從來就是多災多難,唯沒有英雄,才沒有敵人。

在新一年的第一天,特別感恩仍把我留在朋友圈的你。正能量一加一,永遠大於二。只願往後日子,都因有彼此祝福,越來越美好。感恩。 

2018/03/29


在尋常處見大師風範


2014年初,因為一位資深瑜伽導師朋友跟我說:“你想認真瞭解瑜伽,便參加SivanandaTTC吧!完成回來後,你的家人和朋友會從你的笑容中看出分別來。”我便去了位於南印度的Sivananda Yoga Vedanta Meenakshi Ashram,完成了為期28天的200小時瑜伽導師課程,跟著還多留20天繼續學習,瑜伽靜修院的人和事,就是那樣朴質自然而有愛。

50天難忘的經歷,果然,不但從鏡子看到自己笑容的轉變,也讓我和身邊的親人朋友相處,更見溫馨融洽。隨之便在網上查看可以在甚麼地方協助推廣師門,因而聯絡上當時邀請Swami Govindananda來中國教學的主辦方,同年9月我便去了法眼寺,第一次和這位氣度不凡的老師相見。巧恰的是,我在印度學習的那間瑜伽靜修院,正是Swami Govindananda1993年協助建立,並在那裡服務至2010年離開機構,另創辦Sivananda Yoga Vidya Peetham.

打從2014年第一次見過Swami Govindananda,至今重逢五遍,四次在國內,一次在印度他辦的瑜伽靜修院。相處或短短數天,或長至近月。在瑜伽師徒共處的傳統,數天的相處,便可以從很多小節中領悟到老師口傳身授的種種。課程雖然密集,但老師總愛忙裡偷閒,在大家常聚的地方,和大家聊聊天,解答大家生活和學習上的各種疑惑。這是我最覺受益的學習時光,老師的睿智,每每是在無拘無束的機緣下,直透心源。


我雖有收集別人故事的愛好,但打探出家人的來歷畢竟是不太對,所以,對Swami Govindananda的認識,都是很被動的。但幾年過來,老師偶然談起往事,我總聽得津津有味,尤其他回憶怎樣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慢慢建成一個瑜伽靜修林,殊不僥倖。此外,從其他和老師交往多年的朋友口中,也點點滴滴把老師30年來的瑜伽教學之道,有了個大概的認識。過中故事,很能體現一個瑜伽士虔敬侍神,無懼無畏的精神。

老師每次來中國,都希望在場地費用上,為學生省一點,所以他自己的住宿條件也常和大家相若。記得我們有次說:“老師,辛苦了!”,他便打趣說:“是啊,所以你們要對我好一點。”我在印度跟他辭別的那天,問可否把用剩的少許錢留給靜修院,老師說:“錢,總是有用的。”我說:“這次就只一點點,我希望下次會多一點。”老師說:“帶多些學生來就是了。”老師總是在輕描淡寫中把重點道出。去年畢業禮那天,我把愛人帶去觀禮,當時我把這兩段話和大家分享,忽然,有點哽咽的感覺,我一向少有如此。



今年,我的愛人終於主動說要參加TTC了,也不知是否因他那次親睹畢業禮上的種種動人場景,但自我TTC畢業四年以來,我都一直感到,瑜途,我倆終會一起走的。



2014年河南法眼寺
2015年河南法眼寺





2017年印度 Verkala
2017年廣東汕尾

2016/07/21

三間餐廳三個男人三個故事(一)
在麗江和香格里拉逗留了共12天,除了和梵天舆老師班上認識到的大伙兒,日夕共對,成了好朋友外,在兩處古鎮吃飯,喝咖啡,聽歌,隨便坐坐,隨便聊天,也會遇上有情的人,把半生的故事和你分享。在漫活的地方,就是這樣容易偶然遇上,帶著動人故事的人生。
那一夜,我們初到香格里拉,梵老師帶我們去了一間很不顯眼的餐廳,他在門前說,餐廳是有點簡陋,但東西很好吃,問我們要不要試。我們都沒有異議。我們去得早,餐廳沒有其他人,老闆是個三十來歲的男子,身型長相都是平凡得一下便會忘記的那種。全店就只有他和他母親兩人包辦下單,厨房,上菜……結果,一頓飯要用了兩個多小時,但真的很好吃,且價錢不貴。
飯後,老闆還送香格里拉啤酒和自家釀的青稞酒給大家品嘗。天南地北,他忽然指著自己臉上由額到唇邊的一道疤說,幾年前,他本在大理賣旅遊商品,都是那些說是假一賠十的玩意。有次他迷迷糊糊了一個重交,他信這是報應。從此換了賺錢之道,輾轉來到這裡,開了這小店,弄好每一個菜,招呼好每一個客人。
這店很近我們住的地方,每次出入經過,都看到他和他媽媽在幹活,很平凡,但聽過他的故事,每個平凡的動作,都帶着令人感到不一樣的印象。





三間餐廳三個男人三個故事(二)
在麗江,有一個下午,想找一個靜靜的咖啡店,好好回覆累積了數天的電郵。信步走進一條小巷,經過一間招牌門面都相當醒目的咖啡店,剛好看到中年店主送一位外籍客人出門。見他倆言談似平十分熟絡,直覺有老外老主顧,咖啡質量應不差,便進了去。
店主用普通話招呼我,我問他是不是台灣人,又是直覺他不像國內的。他說他是香港來的,噢,他鄉遇故知,我們便一起轉了粤語頻道。
我說,一進店就感覺到那種閒適和逍遥,真羡慕他可以在這裡開一間這樣好的店。他笑說是幫朋友打理的。他問我要喝甚麼,要咖啡的話,要等一會,冲咖啡的人很快回。然後,又不好意思說要失陪一會,那邊的客人正等他,他放下名片,說一會兒再過來和我聊天。說也奇怪,他的彬彬有禮與他一面江湖中人長相倒有點不對應。
沒多久,一位圓潤好看的少婦過來問我想喝甚麼,我要了杯拿鐵,她問我有沒有想要濃一些還是淡一些,我說適中可以了。在國內倒是頭一回給這麼一問。
咖啡還是這位女士端來。我問她也是香港來的嗎?她用廣東話告訴我他先生是,她是湖北人。聊了一會,她說句慢用,我也不礙她正事了。呷一口,果然還是好咖啡。
未幾,店主過來了,結果,大家一談便是一個下午。這位先生果然是個有故事的人,從十二三歲童黨歲月到十六歲在地盤拜師學藝,廿歲出頭做判頭,九七前移民加國,在東西兩岸各住了數年,然後回流,離離合合,起起落落,每段人生都是故事。早兩年和現任妻子來麗江幫朋友打理這咖啡店和有八間房的客棧,也偶爾應朋友要求,帶隊到遠近景區遊覧。他說很多事都親力親為,沒有請長工,只有鐘點和義工,省卻很多人事。
我讚他們的咖啡好,我想原因很簡單,他應該也是個對咖啡有要求的人,果然。
談了兩個多小時,近晚課時分,便埋單告辭,他給我打了折,握手互留英文名字,然後親送到店門外。
這一個下午,一個電郵都沒有覆,擱了正事,卻聽了很多精彩故事。
悠閒的地方,本就是給悠閒的生活。













三間餐廳三個男人三個故事(三)
初到麗江,有天午飯後散步,經過一間餐廳在播不再讓你孤單,雖不是陳昇原唱,但也不失滄桑的味道。本想在店前把歌聽畢便走,完了卻又轉出另一首說不出名字民歌,很好聽,如是者,就站了好幾首歌的時間。店前放著歌手的CD,看了,但沒有買。
離開麗江的那個中午,沒有別事,便再回到那餐廳。店員竟認得我,我問甚麼時候有現場演唱,他說他們十二時多便回來。那時已近正午,我便進店裡坐,要了一杯滇紅,48元,買了那一套三張的CD,100元,一張是個人創作原唱,兩張唱別人的歌。這麼多天來,第一次一次過花麼多的。
我問店員唱現場的是否CD上的同一歌手,他說是。我便邊看書邊看微信邊聽歌,很快等到歌手到場了。他一進店,有位女顧客便說,老闆,你有粉絲等你呀!原來是個唱歌的老闆。
這位老闆歌手挺親和的,過來打招呼,說不好意思,他感冒了,今天唱不了,由他的伙伴唱。他在旁邊打鼓。
真不欺場呢,一首連一首,唱足近句鐘。中場休息,他走過來聊天。我一開腔說了兩句,他便問我是不是廣東過來的,我說你一下就聽出來了,是香港來的,內心真的盼望有天能把這廣東腔去掉。他說他之前在深圳逗了很久,所以很易聽出來了。然後,談到在深圳做歌手的種種壓力,我說在這裡好,經營成本低,沒那麼大壓力,可以有創作的時間了。他說,就是太閒適,也會失去創作的動力。然後,大家又拉拉雜雜談音樂談生活。然後,歇場時間完了,他們又回到台上。我聽了幾首,把茶喝完,便和他們揮手道別,回酒店拿行李到機場。他示意我忘了帶CD,我說帶了,那是空盒子。
搞藝術的,太太壓力創作不了,沒有壓力也創作不了。是的,這也是我畢業這麼多年來一幅畫也沒有畫過的很好藉口。
廿多歲的時候,去過一趟大理,把那次拍的照片輯在一本子上,上面寫了西南夢三個字。西南,是有夢的地方。這趟西南之旅,仍有同樣的感覺,只是,夢,是不一樣了。




2014/12/19

又到聖誕

多年來,每逢聖誕,都想學人家來過一年大事回顧,隨著聖誕新年祝賀,一并敬送親友。只是,每年都一拖再拖,都沒有成事。今年,因為人生出了點重大變化,所以得趁此年終,向至愛親朋交待一下。

的確,年初從印度完成Sivananda 的瑜伽導師課程回來後,看待自已和世界,真的出現了些轉變,自然,身心內外亦相對有所調整。每天早起後練習呼吸和靜坐,然後做瑜伽體式,連月積累的耐性和堅持,初見成效。因為我喜見自己變得更樂觀積極、更拿得起放得下,所以這一年來,一有緣分便開辦瑜伽基本課。前後在自己的小小studio辦了三數回,在郵輪假期時為團友辦了一回,在羅湖懲教所為休班姑娘們辦了兩回,在一中學為師生辦了一回;此外,也隨緣和非牟利機構合作辦練習和分享。也到過在大陸開辦的瑜伽導師課覆訓,作為Sivananda出來的學生,祖師爺謂要 “serve, love, give, purify, meditate, realize”的教誨,基本上遵從了。

瑜伽轉變了心理的質素,也為整體的人生規劃來了一個很落實的改變。士農工都嘗過了,年近半百,為了要帶著夢想走得更遠,決定從商,買了一大堆 think big start small 之類的書,先是去年底接觸到負離子衣物,正要大量試用之際,又有一個機緣,遇上一見鍾情的精華油,兩者均和家人至親試用半載。至今,大部份用者都覺有助身心及安睡。

作為用家,二者並用,雙重效力雙重效能當然理想。但作為營銷者,二者必須取其一,我選了精華油,愛其多變及可融入創意。負離子衣物較重科學理論分析,便交由夫君慢慢研究。想不到,抱著修讀PhD時的傻勁來做傳銷,加上樂觀積極的正向思想,半年來竟有小成。推銷產品原來也可以幹得很開心,金錢回報暫談不上,卻賺到更多友情和信任。
有志者,事竟成,從來都會是。當年當教官,用了舊派方法,將小姑娘的自我置諸死地而後生,今回,自已也自作自受了。但,這一招,真是管用的!看著她們一年一進步,自己也百尺竿頭,感恩!
1984年入中文大學,那年聖誕,隨國是學會參加了赴福州大學的交流團,當年的學長們,有多位在學界政界都頗有成就。看著當年照片中的我,三十年來家國,忽然哼起我的中國心;忽然想起,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2014/03/10

五十天印度瑜伽之旅 - 從一種真實到另一種真實


早年因工作繁瑣,工餘偶爾練習瑜伽舒壓,不知不覺間,瑜伽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至年多前,和一位資深瑜伽老師談起想認真修讀瑜伽導師課程,他建議我去印度的Sivananda Yoga Vedanta Centres, 他說:「回來時,親友們會從你笑容裡看到你的轉變。」就憑這句話,我決定要試試。

幾經波折,終於在今年一月十日抵達位於南印度MaduraiSivananda Yoga Vedanta Meenakshi Ashram,隨後一天便開課。班上一共二十三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由二十多歲到六十歲,可能大家都有所為而來,都是認真和真誠的一群,又同處一個極度簡樸的環境,大家不一會便熟落過來。

導師課程的時間表從早上六時開始,早會、式子課程、早午餐、Karma Yoga、講座、教學工作坊、晚飯、晚會,直到晚上十時,幾乎沒有空檔,但還得在當中再抽出一句半句中做作業、溫習和洗衣服,簡直是把體力和心力同時提升至近乎上限。

Sivananda的瑜伽教學系統著重適當的運動、呼吸、休息、飲食和靜坐與正向思想。沒想到年近半百,始從新學到生活中簡單而美好的基本道理。二十八天的課程轉眼便過,本來只是為學瑜伽教學而來,結果,得著的,遠超預期。

原先的計劃是完成課程後,到位於更南方的Sivananda Yoga Vedanta Dhanwantari Ashram住幾天,那裡規模較大,可容納數百人,有些網誌說那裡人多,不及Madurai安靜。向來愛小班教學,所以我沒有選擇在那邊上導師課,但倒是想見識一下大校的風采。不過課程完成後,我甚麼地方也沒去,還把機票延遲了一星期,留在這所小小的Ashram繼續學習,和老師、同學、職員和義工們,一起作息與共,總共渡過了很平淡寧靜的四十九夜五十天,很真實,很實在。

回到家,我仍嘗試繼續堅持晚上十時上床,早上四時半起來靜坐,練習呼吸和式子。希望能把在彼方五十天的真實生活,融入回家後的真實生活。

如有興趣了解多一點,可參考以https://www.sivananda.org/,亦歡迎留言聯絡。

2013/09/24

又一次遭unfriend了

一篇未發的文章,時隔數載,今天重讀一遍,不無感慨。
發於2020/4/14

原文 2013/9/24 

自2007年八月開了面書以來,不經不覺,已有近八百個書友,主動和被動參半,主動邀請的,大多是相方認識的,也有是朋友的朋友,但都是我喜歡的人。至於收到的邀請,便要清楚知道對方是誰,才會接受,即使不直接認識,起碼,也要有共同朋友。所以即使已有近八百人,我的面書只有臥龍藏龍,不會龍蛇混雜。因為不想成了朋友後又unfriend別人。被unfriend的感覺,確是挺難受的。

沒有研究過怎樣可以找到給誰unfriend了,但這幾年間,有兩次因為想起看看親友近況,卻發覺給unfriend了,當然,都是事出有因的,只是沒想過情況會那樣壞。人家unfriend你,仿佛就是告訴你,不要再煩我。句號。

不過,為了承擔負任,讓事情有個段落,我還是給對方的面書發了個訊息:「我原以為彼此性情可以無所不談。不過,如果我的話給了你傷害,我必須道歉,對不起。」句號。

2013/04/09

十年人事幾番新




十年前的四月四日,帶著一班充滿青春活力的小姑娘,在操場上演出了人生第一次的畢業會操,三天後,她們便調配到各環頭去闖開自己的一片天空。

十年後的紀念日,看到她們在面書上的留言,我也湊湊熱鬧,把一幀過檢閱台行注目禮的照片上載面書,題上「十年人事幾番新」。

二日間,收到百多個讚好和廿多個回應,一時興起,便多加了幾段話:


「既然得咁多朋友錯愛,我想趁機講一個小故事。當年有個三十出頭的女生,在船民中心做了幾年臨時工,終於返學堂正式受訓。佢中一做過女童軍,中二轉做Red Cross,所以一直以為自己操得好好,而且很用力操,教官們對這個超齡學女也算寬容,操場上沒有甚麼苛責。如是者,很快到了準備操passing out,因為當時只得兩個Recruit W/Officer,她們便和Rank and File一起操。怎料,帶隊的女教官嫌她操得不好,要把她放到中排。她想,堂堂一個Officer,怎能在操場上站在Rank and File後面,結果,便退出了,沒有操 passing outpassing out parade 當日,看到同期在操場上闊步昂首,她偷偷地哭了,自此,懼怕步操的童年陰影揮之不去。

不經不覺,過了幾年,這女生被調到學堂當教官,想起要天天出操場,便天天出現童年陰影。她天生有分辨左右的障礙,音樂節奏感也特別弱,為了不要讓學員對她失去信心,不要失禮她尊敬的上司,她午飯時在學堂的健身室對著全身鏡練習,晚上在家又對著半身鏡練習,同樣的動作,十次、二十次、一百次、二百次的重複練習,讓肌肉產生記憶......如是者,很快便到了學員操 passing out 的日子。她還是被童年陰影纏繞著,她想,不如把帶隊的機會讓給一起passing out Recruit W/Officer算了,但她尊敬的上司告訴她,自己帶著自己的學員操 passing out,有一種不能替代的 spirit,她便只好頂硬上。結果,2003年的兒童節那天,一個充滿傳奇的童話誕生了,一個自己沒有操過 passing out Officer,卻在自己學生的passing out parade 擔起 contingent commander的角色,和她們一同享受操場上那份難得的驕傲。

雖然,在march pass 的時候,她操錯了一次腳步,但她告訴自己,在操場上更尷尬的錯也曾經發生過,一定要保持鎮定,輕鬆完成餘下的每一個動作。最後,她終於帶著隊員,在很多很多掌聲中操出了操場,最後一個 halt check one two 後,她的胃痛得不得了......

比起很多成功人物的故事,這不過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講左咁多,其實我有三樣野想講,第一,正如 Kitty Ma 在上面所說, “u never know your maximum till u try.” 人生有時會倒霉到try的機會也輪不到,所以,有機會一定要試;第二,是對當年因隊型所限,沒有在隊裡的小友們說的,我完全感受到你們成全整隊人的胸懷,你們之後的努力,我也知道絕對沒有白費;第三,操場如戰場,在那裡共同進退過的隊友,終其一生,都凝聚著一種互助互信互愛的情誼,這應是每個曾在紀律部隊裡流過淚和汗的隊員,足以自豪和驕傲的。」

生光兄很快回應:
這個小故事背後是一個勵志的大故事,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知知者,皆是知也!故事主角以勤補拙,透過不斷學習重覆,跨過堪道奔向驕陽。大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勇於接受挑戰!
 
老友Kitty姐隨著也回應:
小故事,足斤兩。Eric Hobsbawm 說過每一個史學家在他的人生裡都會找一個「私家的落腳點」( a private perch), 從那裡審視世界,你找到了吧。

還有CL仁兄:
感人,堅毅,勵志故事,集眾志成城,隊伍成就了她,她亦獻出自己努力圓滿了隊伍,正是自己嘅兵自己帶,戰場上前面千軍萬馬,刀山火海,吾往矣,乃部隊精神,更是一個帶兵官應有之責任......
 
對,就是這樣,這一天,很踏實。

 

2012/12/26

2012最後幾天的幾個願望

最最最想,當然仍然是中六合彩!
這些日子,越來越多親友手頭拮据,如果有多點意外之財,便可以幫忙得瀟灑一點。

還有就是:
應承了別人做的事,能全部盡快做好。
然再要應承幫忙的,都是不用急趕的事。
然後,去上一兩個瑜伽導師課程,待我踏入五十歲時,正式當一個瑜伽老師。

再能來多一點奢望,那就是:
讓那些從來不覆電郵、不理啋我們的朋友們,都願意附出一點點,讓我們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都有美麗的相向交流!

我的2012,很好,很滿足。

熱切期待:更好更豐盛的2013!

2012/12/14

小小盤點

又到年尾盤點的時間,全年至今,只添了三篇,郤開了兩個沒有文章的新網誌,《一個是久留樓女樓主隨筆》,另一個是《五十述懷(初稿) 》,都是當時興之所至,雖至今仍有興頭,就是少了激發點。

從去年十月順利完成論文答辯、今年一月修正後呈交研究院、六月接信通知論文已在校務委員會通過,到十一月行畢業禮,每次都希望正正式式寫篇文章感懷記述,結果,還是一拖再拖,倒是每次把消息上載Facebook,都得到很多親友說讚和回應。

取得博士學位,故然是人生要事,年中還有不少感人感性之事,過了,就少了那份現場感,補寫,只有矯情之嫌。

不過,不單是我,環顧過往一向有寫網誌的朋友,很多都在近一兩年完全停產了,真是可惜。

希望在未來日子,大家常常有閒情和閒心,久不久寫寫網誌,留點有可讀性的文章在網上流傳。

2012/07/10

在面書上的葡萄成熟時

前年底,在網上訂購了兩株天香木瓜、幾株無花果和一株杞子的幼苗,貨到時發現賣家主動多送一株葡萄樹苗,小小的,便隨便種在前園的瓜棚下。過了年多,可能因為水土不合,天香木瓜和杞子都在奄奄一息,無花果則有幾株生長得不錯,有幾株則早已烏乎。至於這株葡萄,去年整年都似在與命運搏鬥,時有數塊將枯的小葉掛在枝上,時而落葉盡數。

今年初春,整頓園中作物,園主本說這株殘苗拔去算了,我說姑且留下再看看吧。如是者,在樹苗周圍一尺下了點羊糞,由他天生天養。到四、五月時份,忽然見枝上長出數串綠色小小的葡萄來,過了幾天,把園主手托葡萄的照片上戴面書,得了二十來個 Like。

數天前,忽然察覺原來是這是株紅提,不是綠提。又拍下兩串差不多都轉紅了的葡萄,上載面書,兩三天便得了六十多個Like,前所未有。大概,朋友們都覺得,香港能夠長出自家葡萄,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昨晨,發現已有數夥葡萄給雀鳥喙去,便把當中兩串最大最熟的剪了下來,園主幫我照了一張收成照,還催促我上載面書。一個晚上,又獲贈五十來個Like,二十多個留言。

生命和生活,常因偶然而交織出意外的驚喜。如果那次樹苗賣家不是偶然隨手給我們多一株不值錢的小禮物,我們這個夏天,便不會有幾張逗得朋友們也快樂好一會的照片上載面書;如果沒有這幾張照片上載,便不會因為這點小小的意思,令朋友起碼快樂了一息間。這一息間,可能是從悶熱、鬱結、失望、煩厭.......之間,抽脫了出來。這些朋友,有些很親近,有些很疏離,他們有些很可能很久也沒有笑過,有些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可是,在面書上,起碼,我們有一刻快樂的交流。

2012/05/14

命中注定 vs 人定勝天

早前,友人介紹我看司務道教士的《陜西羚蹤》和《荒原上》,兩本小書。在以前,用坐車的時間,很快便可看完,現在,架上老花鏡,看了數頁,便會眼睏,要用過往兩、三倍的時間才能可完。看畢,我更相信,上天要你成就大事,總會在適當的時候,給你足夠的資源,只是,要經過很多盼望和失望的交替。一個夢想,如果是天意,都附著足夠完成這個夢想的資源,金錢、土地、人手,在適當的時候便會出現。一個夢想,如果不是天意,便只會是永恆的夢想。

昨夜,隨意選個台看電影,其中一個頻道在播The Adjustment Bureau, 剛開場不久,主角是Matt Damon,便繼續看下去。隨著劇情發展,腦裡結合近日讀過司務道的一生,出現命中注下和人定勝天的較量。看到結局是,縱使天命難違,人的意志,原來,一次又一次的不甘心,一次又一次的突圍,終於,還是會使命運改寫的。看戲,總愛看到喜劇收場。

未來,或許還有很多命中注定,也有很多人定勝天。

2012/03/20

一年之計在於春

打從正月初一起便想寫這個題目,太多的約會,太多的承諾,太多事情想知,太多地方想去......結果,雖然blog還是要寫,但blog還是未寫。

翻開行事曆,過年至今,填得密密麻麻。正經做了的事,包括去了好多遍亞洲協會的導賞員訓練和配合展覽的幾個演講;另外,參與了學校的口述歷史研究項目,和學生們見了幾次面,算是學以致用吧。在正事和正事之間,加插的便是老友聚會、吃喝玩樂和料理大小農務。早前好多天都在下雨,沒有出後園,天一放晴,走進園中,盡是新芽,育了多時的種子,不知那天冒了頭,挺出幼嫩的小葉;還有入冬以來,多棵以為早已枯死的樹苗,枝上忽然爆出點點嫩綠,真的高興老天起死回生的美妙,也慶幸自己從來不減心存僥幸但又不加強求的本事,就容忍它們在那裡待一會,命不該絕的,總會生機再現。

一年之計在於春,越靠近自然,越明白這道理。

2011/12/06

Magic always happen when nice people are gathered!

10月19日順利通過論文答辯後,一直想寫一點東西總結這幾年的全職學生生涯,只是,因為在此之前寫了兩個電郵,跟著事情便不斷發展,加上11月初赴台八天,到了今天,才有一個空閒的早上,到後園清理一下雜草叢生的菜地,施肥灌溉。在新知舊雨的熱鬧中穿梭過後,回到酒歡人散後的清靜,一種人生不過如此的感慨,悠然而起。雖仍有多封電郵待發,也要擱下片刻,好好記錄這豐盛的兩個月。

兩件美事,第一件,是生平第一次做策展人,在夫君赤手空拳包攬水電裝修工程的小房子,開了一個迷你畫展。

從何說起,便要借用一下老友馬少萍的筆力。她在展覽場刊中,寫了這樣一章後記:

『緣起︰由一封電郵開始
每天都有一個新夢想的Joyce Ho在她的博士論文答辯前,於1081101分發了一個電郵給4位朋友。

Dear all,
a new dream come up yesterday when Maggie and I taking our fathers to visit the Fine Art Asia Exhibition.
Joyce with Susan and Loi Chi come back HK around the same time, if you bring 2-3 painting back + Maggie's father, Maggie and I, we'll have around 15 pieces of art work to show. Tentatively, 27 Nov, the last sunday of the month.
I'll announce the event on Facebook and you guys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I think this size of circulation is good enough and easy to handle.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s say yes and send the art work you are going to exhibit before November. I'll do the invitation card and catalogue in e-format.  And I bet Kitty love to be the Editor of the catalogue.
Let's make this dream come true!

Joyce

18分鐘後,很愛她那有藝術天份爸爸的maggie回覆得簡而有力。
YES, I DO.

1小時後,平日愛潑冷水愛扮cool kitty一反常態。
VERY VERY GOOD!!
Each artist writes something about their works, before I just thinking about 創作理but as this time should we make it more personal touch, like just say when u create,what’s inside your mind; when u finish, what u feel. Can be very personal and sensational. That’s what I have in my mind now. Sooooooooooooooo EXCITED!!!

美麗 +智慧+ working like a donkey的美國靚太joyce wu依舊爽快。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 which drawing or paintings I should mail it back to hk?

遠在阿姆斯特丹而準備來港參與中大祟基聯展的陳耐持,一貫的熱情。
That is great! I love it ! If this idea was born a few weeks earlier, than I can just book my return trip a week later and fly back to Amsterdam from Hong Kong after 27 Nov.! Then I can join this happening.  The ticket I bought was a very cheap one, it is not changeable!  

大人莫名其妙的在玩一場認真的遊戲,似乎也感染了小孩。
Susan wants to make some cards and sell it (here or in HK) to raise some money for donation to Erythromelalgia Association (the sickness she has when she was 5) ....

電郵來來往往,問題逐漸浮現,時間殺到埋身,工作會議暗湧處處。有人開始在facebook 發難。「人生本來有很多事情是徒勞無功的,幹嗎還要去做?just an idiot?誰不知另一個idiot 已經默默在發功,訂框、設計invitation card, poster……幾個傻瓜像玩SM互相鞭策,鞭鞭到肉…

突然想起近日大熱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男主角柯騰攪格鬥賽,女友沈佳宜不悅︰「你攪這些東西有甚麼意義?這些比賽讓你學到甚麼?」「過癮嘛,你不覺得很爽嗎?」』


就是這樣,一個名為《Opening...,,this opening is the opening of an opening 開一個新開始》的畫展出台了,參展畫家跨三代人,來自亞歐美三大洲。還不夠過癮,不夠爽嗎?
畫展開幕當日,除了一班相識廿多載的RTHK姊妹重聚,更吸引村民入來湊熱鬧,其中一個約十歲小孩聽到我說如果他喜歡畫畫,將來也可以把作品放在這裡展出,他即時跑回家把他的畫簿帶過來,這不就是把藝術帶入社區的好開始嗎?
第二件美事,早在年初,一向熱心研究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赤柱監獄職員宿舍和聖士提反書院用作囚禁戰俘歷史的Geoffrey Emerson,告訴我今年是Stanley Internment Camp 的70週年,他計劃籌備一個聚會,讓一班當年在那裡生活過的人或他們的親友,可以來一個Reunion。

十月初,我寫了一封電郵給已故監獄署署長CJ Norman的女兒Kirsty Norman介紹Geoffrey的研究,因她父親當年也曾在這裡經歷了三年八個月,結果,一封電郵,連結了兩位有心人,Kirsty更決定來港參加這次Reunion。
因為Reunion其中一個項目是在當年的聚會禮堂,今天的懲教署會所午膳,並在膳後重遊當年禁閉營舊地,亦即今天的職員宿舍一帶。我建議Geoffrey邀請署長參加午餐,因為這總算是一個和監獄歷史有關的歷史性聚會,復有當年署長的後人參與,實在難得。當署長答應出席,我便邀請了幾位相關的在職高層一同出席,就是這樣,幾個電話電郵往還,一桌十二人,座無虛設。

活動由11月29日開始,至12月4日結束,當中參與了兩個整天的節目,還有一天趁空檔和Geoffrey及Kirsty吃了一餐午飯,飯後和她到了懲教署博物館走一趟。她是做考古研究的,對保存整理父親的歷史亦份外用心。

昨日,把隨團的照片上載Facebook,加了一個commentGeoffrey teached me a lot through this reunion. I'm now more willing to make effort in getting nice people together. Magic always happen when nice people are gathered!

數分鐘後,Geoffrey 答Thanks, Joyce! It was a lucky day when we first met several years ago.
對,當有心人有機會碰上有心人,便是人生中的一天lucky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