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8

學術悟性

今天,偶然看到蕭功秦的一篇文章—〈人生經歷與學術洞察力〉,當中有這樣一段:

有學術悟性的人,能從某些歷史軼事中,發現出具有重要意義的資訊,能在腐朽的糞土中發現閃亮的珍珠。例如孫中山在辛亥革命發生後回到上海,曾對上海名士趙鳳昌等人說過,革命成功以後,應該把所有農民的田賦都從此免除了。這一資訊,一般人讀到也說算了,然而一個有悟性的學人能立即從中判斷出孫中山的強烈的浪漫主義心態,使他在許多問題上的政治智力是低於常人的,這有點像熱戀中的愛人智力會下降一樣。(正因為如此,人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孫中山的好朋友端納會在給友人私信中認為,孫中山的治國能力不如小學生。為此他為中國人民感到擔憂。有關內容詳見《莫里遜書信集》)至少這一資訊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孫中山性格的複雜性與豐富性。歷史學家在閱讀史料時產生的這種聯想能力,與人的生活經驗有關。一個有悟性的學者,能從大量資訊中找到最有價值的資訊,能對被人們忽視的資訊起到點鐵成金的作用。進而言之,悟性是原創性的起點。

還有這樣一段:

一個人在歷史研究中感悟到的東西,可以作為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困境與疑難矛盾的學理資源。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歷史學家大多是大器晚成的。


看罷這兩段,好像忽然感悟了一點東西。

沒有留言: